7月25日六点整,前往中兰村采访、调研的所有师生在梅州迎宾馆乘车出发了。今天我们的行程比较紧凑,而且宾馆距离中兰村较为遥远,一程需要差不多两个小时。因此天刚亮我们一行就出发了。今天,所有中兰师生中分了两个小组,一组负责采访,另一组负责中兰村红色文化的专题片,分头进行任务。

(文记:赖冬梅 摄记:李雪霞、许妙君)
25日早上六点,中兰村第一分队全体成员即出发前往目的地。由广州大学驻村队长刘晓亮带领郭秦老师及四名学生一同参观了近两年中兰村内建设的成果。

上午首先前往中兰村文体活动中心以及老人活动中心。刘队详细介绍了大厅新建的舞台、灯光、声控系统以及老人活动中心的急救设施、标配厕所以及室外排污水渠系统等。随后,刘队长驾车带领师生一行亲身前往参观环村工程建设成果,其中包括韩江大坝水利工程、村内主干道的修建及拓宽、路面短桥修建、弯道拓宽的道路修建工程、水质改善建设及垃圾回收的卫生管理制度等。
紧接着,刘队及师生走访了两位当地贫困户——一位是被刘队称为“贫困户中最勤劳的人”的张国棋同志,另一位是成为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后有了巨大改变的刘建江同志。通过交流,师生一行了解了二人的生活近况以及脱贫致富之道中发生的故事。


此番入户访谈虽偶遇一场暴雨,恶劣的天气却不减受访者的热情,采访队员们的采访工作在老师的带领依旧有序进行,使新闻扶贫初步进程收获颇丰!

(文记/摄记:郑金凤)
我们一行于上午六点出发,到达中兰村某个山脚下,已经八点多,此时东侧的阳光斜斜地投射过来。我们拿好器材和相关物品,在张主任等几位村干部和村民的带领下朝山上出发。

开始的一段山路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的,两边缀满了茂密的绿色植物。我们一路直上,坡度陡峭,抵达第一个山头。村干部拿着探测仪在搜寻,没多久,探测仪发出了嗡响声,这是目标出现的提示音。泥层没挖多深就出现了一个环形铁圈,显然这不是当年的三河坝战役遗留的器械。确定过后,我们继续扛着机子跟随村干部搜寻下一个目标。不久,嗡响声再次响起,很幸运,这次我们挖到了一颗生着锈、裹着泥衣的子弹壳。看着这新出土的历史印记,大家脸上都布满笑意。

我们继续前行,翻越了三个小山头,收获了七枚子弹壳。
到达了松仁峰峰顶,一览韩江,丘大叔回忆了1927年三河坝战争中,中共军队在此驻守设营,与韩江对岸的国民党反动派对抗开战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而后,学生组长卓晓珊听闻烈士墓在不远处,我们特地前去取景,以示对这些英杰的铭记和对历史的怀念。
上午,在松仁峰的镜头基本拍摄完毕,时间到了中午时分,我们原路折回,吃完饭,稍作休息。由于大雨来势汹汹,参观三河坝纪念馆的行程只能推迟到明后天。今天的行程基本结束。

(文记/摄记:吴雪婷)
25日北联村专题小组九点半抵达北联村,如期继续进行专题拍摄。此行主要向当地村民了解了历史上发生在当地的重要战役的有关往事。

抵达北联村后,队员们首先去到村委会联系书记。由书记把队员们带到渡口,并讲述了渡口之战的故事。

随后北联队一行来到了诚怡公祠并拜访了那里的老书记。老书记为队员讲述了“三烈士”的故事,并带他们去看了烈士的故居。随后队员们了解到了一位拥有89岁高寿的老游击队员,北联队成员们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采访,记录了老游击队员的革命故事。
完成早上的采访后,下午书记带着队员们参观了茅坪之战的现貌并介绍了游击通道的情况。

随后,妇女主任带领队员来到百年桂花,一位村民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游击队员在百年桂花的故事。来到百年桂花树下的老房子,我们又遇到了一位94岁的老奶奶。她同我们分享了当年游击队员在百年桂花的活动和自己与游击队员们的故事。

在百年桂花的采访结束后,北联村分队这一天的采访也接近尾声了。与村民们道别以后,队员们便驱车返程了。